代理人与行为能力

211次阅读

共计 15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代理人与行为能力

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提问:

A想委托刚满16岁的B作为代理人,从C处购买房屋。像B这样的未成年人能否作为代理人?(未成年人能否成为代理人?

回答:

从结论来看,像B这样的未成年人可以成为代理人。因为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全部归属于本人A,代理人B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此外,既然A选择让未成年B作为代理人,那么即使B因不利的交易而导致损失,也应由A承担后果。因此,未成年人可以作为代理人。同样的理由下,成年被监护人、被辅助人等也可以成为代理人可以

本民法并不要求代理人必须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使代理人是未成年人、成年被监护人或被辅助人等限制行为能力者,其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也归属于本人(即委托人或被代理人),本人不能仅以“代理人是限制行为能力者”为由撤销该代理行为或所签订的合同。

理由与法律依据

  1. 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在代理制度下,代理人仅是代表本人进行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最终都归属于本人,而非代理人。因此,代理人在法律上并不直接承担该行为的主要责任或享有主要权利。对代理人行为能力的要求也相对宽松。
  2. 民法典的规定日本民法典第 102 条(制限行為能力者の代理)明文规定:即使代理人是限制行为能力者,其行为效力仍然归属本人,本人不得仅以“代理人系限制行为能力者”为由撤销或否认该行为。该条的立法精神,就是承认限制行为能力者在担任代理人时的行为有效。
  3. 具体场合:未成年人 B 成为 A 的代理人若 B 仅仅是“任意代理人”(A 主动委托、授权 B),在法律上是没有障碍的。只要 B 依授权为A处理购房事务,最终购买房屋所产生的权益义务都落在 A 身上。即使 B 因经验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做出不利于 A 的交易后果,责任也是由 A 承担,而非 B 自己。

关于“法定代理”与限制行为能力者

  • 法定代理人通常须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法定代理多基于身份关系或法院的选任(如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成年被后见人的成年后见人等),法律通常要求具备相应行为能力,以便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如果某人自己也成为限制行为能力者(如被法院判定为成年被后见人),其继续担任他人的法定代理人通常会受到法律或法院的限制或撤销,其行为可被取消。实务中,当法定代理人自己也被宣告为限制行为能力者时,往往会先通过变更监护人或代理人的程序解决问题,而非允许其继续以“法定代理人”身份实施行为。
  • 注意区分“任意代理”与“法定代理”

任意代理由本人授权产生,法律并不强制要求代理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

法定代理由于身份或法院选任产生,需要满足较高的行为能力要求以履行职责。

误区或易混淆点

是否能因代理人是未成年人而撤销合同?

不行。日本民法第 102 条明确规定,“本人不得以代理人是限制行为能力者为由,主张撤销代理行为”。因此,只要代理人得到本人有效授权,代理行为在对外关系上是有效的。交易相对方也无法因“代理人是未成年人”而否定其效力。

“限制行为能力者担任限制行为能力者的法定代理人可被撤销”

法律并没有直接赋予限制行为能力者担任他人法定代理人的普遍权限。若已存在“限制行为能力者本身是某人的法定代理人”的极端情况,在实务上通常会通过法院改任其他合格监护人来解决。“可以取消”这类说法,多用于一些特殊、极端或历史案例,但并不代表一般规则

重点总结

未成年人能当代理人吗?

是的。民法并未禁止限制行为能力者担任“任意代理人”,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委托人,本人也不能以此为由撤销合同。

为什么可以?

因为代理人只是为本人处理事务,承担的法律效果最终都归本人所有;代理人在法律关系中并不承担主要权利义务。

法定代理人则需具备完全能力

一旦担任法定代理人,就需满足法律对后见人、保佐人、辅助人的资格要求。若自己也成为限制行为能力者,法院会另行指定或更换人选。

实务重点

对于“任意代理人”,日本民法并无行为能力限制。

对于“法定代理人”,法律和法院均要求其有足够能力履行监护或代理职责。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