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日本,“到底要不要买房”一直是让不少人犹豫不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房价上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不少人干脆选择继续租房。不过,来自日本总务省的一项最新调查,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收入越高的人,确实更有可能拥有自己的房子,而且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远比我们想象得大。这项调查名为《住宅·土地统计调查》,是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全国性大型普查。在最新一次的2023年数据中,日本全国总共有大约5564万个家庭,其中拥有自己房屋所在土地的家庭数量为2621万户,占比仅为47%左右。换句话说,在全日本,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是靠租房或其他形式生活的,而非自己买房。
房产拥有情况其实和人的年龄息息相关。根据调查数据,30岁出头时,大多数人还没有能力购房;而到了35岁以后,拥有房子的比例才开始慢慢上升。40岁到50岁之间,有房家庭的占比大概在40%左右;50多岁后,这个比例突破50%;而60岁以后,买房比例进一步提高,甚至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说,买房这件事,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随着年龄增长、积蓄增加才水到渠成的选择。不过,房子不止是用来住的。在日本,还有不少家庭拥有“自己住的房子以外的土地”,比如祖宅、老家留下的空地,或者是投资用地等等。这类“附加地产”的拥有者,大多集中在50岁以上的人群。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人到中年以后,父母逐渐年迈或去世,继承的房产自然也多了起来。而这类非自住房产的来源,绝大多数都不是靠买,而是靠“继承或赠与”。数据显示,高达近66%的此类土地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真正通过自己掏钱去买地的家庭,只占不到三成。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更明显了。年收入低于500万日元(约25万元人民币)的家庭,持有自住房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下;而一旦年收入超过500万日元,自住房比例就超过了一半。如果收入达到1000万日元以上,六成以上的家庭都有房产;而当收入突破2000万日元时,有房一族的比例飙升到七成以上。不仅如此,高收入群体拥有“多套土地”的情况也很普遍——年收入在2000万日元以上的人,平均每户拥有接近三块不同的土地,可见有钱确实能“多买几块地”。值得注意的是,收入越高的人,更倾向于主动去买别墅、投资用地或者第二套房,这和中低收入群体主要靠继承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年收入1500万日元以下的人,虽然也可能有几块地,但大多数其实是家里分来的;而那些年收入超过2000万的家庭,更可能出于投资、度假、养老等需求,主动在市区或乡下购买新的房产。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大部分家庭持有的非自住土地,位置都离得不远,基本都在自己所在的市区或者县内,真正跨县持有的比例并不高。大约七成的家庭选择将这些土地保留在本地,方便打理或者出租;只有一小部分人会选择在他县拥有房地产。说到哪些地方“自有住房率”最高,秋田县意外地登上了榜首,自住房比例高达67%。这类地方通常属于人口减少、地价相对低廉的区域,因此也更适合买房。此外,自住房比例排名靠前的10个都道府县中,有一半以上也正好处于全国“人口增长率最低”的行列。可见,在这些地区,买房更像是一种保守、实用的生活选择,而不是投机性的投资行为。
与此同时,东京、大阪、神奈川等大城市虽然地价高、人多地少,但仍有不少人选择在这些地方持有“附加地产”,这很可能就是高收入者买下的别墅、工作室或者用于出租的投资房产。从整体来看,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日本人的住房现状,也透露出一些对于房地产投资非常有价值的信号。比如,如果一个地区拥有“非自住土地”的比例非常低,那也许就意味着那里的人更倾向于在外地购地、置业,作为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嗅到新的机会。
总结来说,收入越高、年纪越大,越容易拥有房产这一趋势,在日本依然十分明显。而在选择投资标的时,理解这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生活方式与区域差异,也许比单纯看房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