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许可的例外情况

184次阅读

共计 282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开发许可的例外情况

在日本的《都市計画法》中,开发许可制度是管理土地使用的重要工具,其目的在于防止无序开发、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然而,法律同时也承认,有些开发行为并不具有较高的开发风险,或者其公益性、紧急性显著,不必一律纳入许可管理。因此,法律特别规定了若干“例外情形”,使得这些开发行为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免于开发许可。

与区域无关的一般豁免行为

公益性必要建筑物

如果开发行为是为了建造公益上必要的建筑物,且不会对开发区域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或环境保护产生不利影响,则无需许可。这些建筑物包括:车站建筑、图书馆、公民馆、变电站等。由于这些设施具有明确的公益性,且开发规模通常可控,不易引发乱开发问题,因此法律上将其列为许可豁免对象。

例外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具备公益性质的建筑物都可免许可。例如,学校、医疗机构(如医院、诊所)以及社会福利设施(如养老院、残疾人支援中心)虽然也属于公益事业,但由于其对土地使用密度、交通、环境的影响可能较大,法律上明确规定此类设施仍然需要办理开发许可。这类例外情况经常在实务中被误解,必须特别小心判断。

例子1
某县建设一座新城际列车车站,作为通勤交通枢纽,站体结构位于都市计划区域内,但未涉及商业开发,仅为乘降与电力基础设施使用。此类建设可豁免开发许可。

例子2
民间医疗集团欲在市街化区域内新建大型医院,虽属公益性,但因其影响土地用途布局,仍须申请开发许可。

都市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

开发行为如果属于都市计划项目(如土地区划整理、市街地再开发、住宅区整备等)的实施环节,无需单独申请开发许可。由于这些项目在整体规划过程中已经接受过详细的审查,包括对土地使用、环境影响、基础设施协调等问题的评估,故不再要求其每一个子开发行为都重新申请许可。但需要明确的是,只有“作为项目内容一部分”的开发行为才可享有豁免如果只是刚好发生在都市计划项目区域范围内,但其用途或规划并不包含在原项目内容中,则不在豁免范围内,仍需依法申请开发许可

例子1
市政府主导的住宅区整备计划中,开发公司依照政府批准的都市计划内容建设配套道路、排水系统与住宅街区,无需另行申请开发许可。

例子2
若同一区域内另有私企拟开发独立商场,且该商场未列入都市计划项目范围,则仍需申请开发许可。

灾害应对与轻微开发行为

出于应急需要进行的开发行为,也被法律列为豁免许可的情形之一。例如在地震、台风、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为了紧急修复道路、供水、通讯、电力等设施所进行的工程,这些应急措施可不经许可直接实施。此外,一些轻微或附属性的建设行为也被排除在许可范围之外,例如建造小型的仓库、车库等附属建筑物的建造,或设置临时性、简易性的建筑物。这些开发由于规模小、影响范围有限,一般不构成土地利用的重大改变。

例子1
地震后,某村庄需在农地旁紧急搭建数间临时活动板房,用作安置中心。因属于灾后应急措施,可免开发许可。

例子2
居民在自宅空地上建造10㎡车库,用作停放自用车辆。属轻微附属设施,无需许可。

依区域划分的小规模开发豁免

在特定区域内,规模较小的开发行为或特定用途的开发行为可以豁免许可。是否需要开发许可取决于开发行为所在区域及其规模。法律根据区域类型,设定了不同的面积上限:

区域类型 豁免许可面积上限 说明
市街化区域 1,000 平方米以下 住宅与商业混合区域
区域未划分的都市计划区域
准都市计划区域
3,000 平方米以下 法律尚未明确用途规划的区域
都市计划区域外 1 公顷(10,000 平方米)以下 城乡结合部或非规划区域
市街化调整区域 无豁免,全部需许可 用于限制市街化发展的地带

农林渔业用建筑物的特殊豁免

出于农业、林业或渔业经营目的,如建设农用温室、畜舍、渔业设施,或为从业者建造自用住宅的开发行为,在特定区域内通常可免于开发许可。在以下区域,为建造农林渔业用建筑物或从业者的居住房屋进行的开发行为无需许可:

  1. 市街化调节区域
  2. 准都市计划区域
  3. 都市计划区域以外的区域

⚠️然而,若上述开发行为发生在市街化区域由于该区域原则上是为住宅、商业、工业用途而设定的,因此即使用途是农业,也无法豁免许可。这一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忽略,必须特别注意用途与区域的交叉判断。

例子1
一位农户在准都市计划区域内自家农田旁新建鸡舍与农具仓库,总面积500㎡,用于日常养殖与管理活动。此开发行为无需许可。

例子2
同一农户若将类似设施建设地点改为市街化区域,则需办理开发许可。

公共机构协商开发的特别例外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豁免情形,法律还针对国、都道府县、市町村等公共机构所实施的开发行为,设定了特殊例外。当这些公共机构在进行公共工程或设施建设时,只要其开发行为已经与都道府县知事达成协商,即被视为已取得开发许可,无需再正式申请。这项规定收录于《都市計画法》第34条第2项,旨在提高行政效率,避免重复审批。在实务上,需确保协商过程有明确的记录,例如会议纪要、公文往来等,以便将来在审计或争议时提供佐证。没有完成协商就擅自施工,即使是公共工程,也仍可能被认定为无许可开发。

例子
县政府拟建设一座治水水库,工程位于都市计划区域内。在与知事协商并达成书面共识后,工程视为已取得开发许可,无需单独申请。

区域与豁免条件对照表

分类速查表

类别 是否需许可 限制说明
公益性必要建筑物 学校、医院等除外
都市计划项目实施 限“项目本身内容”
灾害应急与轻微行为 附属或临时性建筑
农林渔业用建筑物 通常否 市街化区域除外
小规模开发行为 区域相关 详见下表
公共机构协商开发 视同许可 需完成协商程序

区域 × 面积阈值表

区域类型 面积阈值 是否豁免 注意事项
市街化区域 ≤ 1,000㎡ 可豁免 忽略绿地配套面积易误判
市街化调整区域 无豁免 全部需许可 以限制开发为目标
区域未划分/准都市计划区域 ≤ 3,000㎡ 可豁免 将来可能变为市街化区域
都市计划区域外 ≤ 1公顷 可豁免 仍受农地、环境法规限制

总结

《都市計画法》在严格设定开发许可制度的同时,也针对特定情形提供了灵活的豁免机制。这些机制主要依据开发的目的(如公益性、应急性)、规模(是否构成大范围改变)、区域(不同规划区限制不同)以及开发主体(是否为政府或特定机构)等多个维度综合判断。在实务中,开发者若希望免除许可程序,应详细确认自身行为是否符合上述豁免标准。特别是一些表面上看似符合公益性或轻微开发的行为,可能因发生在特定区域或用途不明确而被法律认定为“仍需许可”的例外情形。对于不确定的个案,建议事前与地方都市计划主管部门进行协商确认,以避免违法施工或行政处罚的风险。

正文完
 0